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,汉人就非常推崇“孝”,甚至连当官都要被举孝廉。就是同乡都认为你这个人,对待长辈足够孝顺,个人操守又足够廉洁,才能被推荐上来当个好官。
所以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汉朝起,汉人就违背了大多数生物的本能——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孝顺,优先级甚至在族群新生的希望之上。
这在生物界是不可想象的,狼群会将无法捕猎的老狼赶出族群;年轻的狮王会以老狮王的逝去成为新的王;就连紧邻我们的匈奴人,冒顿单于也是踏着父亲的身体成了新的王者。
但在汉朝仿佛是截然不同的,这里的人对老人的“孝”有着绝对的遵从与崇拜。甚至会为了老人安享晚年,而牺牲刚刚出生的儿子。仿佛在这里文明战胜了野蛮、理性战胜了兽性,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?
郭巨,隆虑人也,一云河内温人。兄弟三人,早丧父。礼毕,二弟求分。以钱二千万,二弟各取千万。——《搜神记》
主人公郭巨出生在河内郡温县(与司马懿是同乡),乡里共有兄弟三人,早年丧父要分家产。郭巨作为家里老大,竟然将二千万钱的家产全部让给两个弟弟,自己作为兄长分文不取以做谦让。
巨独与母居客舍,夫妇用赁,以及公养。——《搜神记》
然后由殷实之家的长子,变成了穷困潦倒的难民。只能带着妻子给别人帮佣,换取钱财勉强供养老母,做到了又清又廉。
家贫。子尚幼。母减食与之。巨因贫难供母。子又分甘。乃乘子出。进食。——《内邱县志》
开始一家三口还能勉强吃饱,但郭巨有了孩子之后,一家人四张嘴就不够吃了。由于郭巨的母亲疼爱小孙子,自己还少吃匀出一些给孙子吃,郭巨看到母亲吃得更少了非常伤心。就趁着儿子出门玩耍的时候,再给老母亲做饭,以便尽孝能让老人多吃。
可是老妇人爱孙心切,宁愿饿着不吃,也要留着孙子回来给孩子吃。郭巨看不下去了,就对妻子说:“咱们家这么穷,能让老母亲吃上饭就不容易了,现在她又总把吃得留给孙子,这样母亲迟早会饿死的”!
郭巨的妻子也很无奈,儿子已经生出来了,不够吃还不是家里太穷。就问丈夫有什么办法,然后郭巨就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:
毋惊母。子可再有。母不可复得。盍埋之。——《内邱县志》
不要让哭声惊动母亲,儿子没了可以以后再生,母亲没有就再也没机会挽回了,埋了儿子养活母亲吧!
巨念与儿妨事亲,一也;老人得食,喜分儿孙,减馔,二也。乃于野凿地,欲埋儿。——《搜神记》
人言虎毒不食子,为了让儿子少吃粮食,留给母亲吃饱。郭巨这个父亲竟然真的要挖坑,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,这就是流传千古的《二四十孝》之郭巨埋儿的典故!
得石盖,下有黄金一釜,中有丹书,曰:“孝子郭巨,黄金一釜,以用赐汝。”于是名振天下。——《搜神记》
当然书中的结局,自然不会如此凄惨。他们说郭巨挖坑时,挖到一块大石头,大石头下有一瓦罐黄金。里边写着:“郭巨的孝心感动上天,这一瓦罐的黄金,是上天赏赐给郭巨的孝心的”!
然后郭巨靠着上天赏赐的黄金,让一家人吃饱了饭,没有上演埋儿的悲剧。郭巨也因此名扬天下,成为历代学习的《二四十孝》中典范人物。
但是大家想想,上天真的会赏赐黄金制止悲剧吗?而且这笔意外之财的黄金,就让一家人走出了埋儿的困境。那当初郭巨把所有家产都分给两个兄弟的穷大方,害得母亲、儿子几乎二选一,算得上天下学习的榜样“孝廉”吗?
所以鲁迅点评《二十四孝图》中郭巨埋儿时说,当他看到挖出黄金时,着实为郭巨儿子捏了一把汗;但是郭巨埋儿他已经不想做孝子了,并且害怕父亲也去做孝子!
在这个被当做历代标杆的《二十四孝中》,郭巨埋儿的典故有谁开心了:郭巨的母亲饿着自己都要偷偷喂孙子,她希望儿子为了自己埋孙子吗?郭巨的妻子忍受贫寒,十月怀胎为郭巨生下儿子,希望他埋了自己的骨肉吗?郭巨的儿子虽然懵懂无知,但蝼蚁尚知偷生他能愿意被埋吗?
唯一的赢家只有郭巨,他只需要足够狠心,就能让自己的名声传遍天下,被人举孝廉去做官。这恐怕才是他甘于把家产让给两个兄弟;名义说孝却违背母亲意思,要害死孙儿;压迫妻子来牺牲儿子的动力源泉。
所以当时民间流行一句民谣——举秀才,不知书;察孝廉,父别居。寒素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。推举上去的秀才,连诗书都不懂;推举上去的孝廉,立马和父亲分开居住;出身贫寒你再清白人家都能把你名声弄臭,相反高门子弟再无能也会被推上高位。
举孝廉发展到后期,很多有权有势的人,都是拿他垄断做官的。比如有个叫许武的人,本来想先把自己举荐为官,但考虑到还有两个弟弟。就先把家产分为三份,让两个弟弟让给自己,把他们先举孝廉去做官。
自己然后再知错就改,把所有家产全部献出,均分给两个弟弟,自己也被举孝廉做了长乐少府。只要家里有势力,前后财产周转几遍,三兄弟都被举孝廉成了官身。
郭巨埋儿也有嫌疑,比如他分家把两千钱全给两个兄弟,让自己非常艰辛的奉养老母。然后再为了老母多些吃得,想埋了自己儿子,然后感动上天挖出黄金。没有埋儿孝名也传遍了天下,这就是举孝廉制度的弊端。
爱恶随心,荣辱在手,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。——《晋书·刘毅传》
所以举孝廉发展到晋朝,已经离谱到史书明确写下:爱憎全凭心意,荣辱全靠有没有势力网,上品高门没有寒门子弟能举荐上来,下品门第举荐上来的也全是士族出身。
所以说汉朝生产力下,郭巨埋儿有悖人伦的“孝”,与其说是人性战胜了兽性,为了老人安享晚年甚至愿意牺牲新生希望。不如说是为了举孝廉做官,成为人上人,表演各种耸人听闻的闹剧。靠人们的评价得利的只是有势力网的人,要想公平唯有科举!